互联网女皇340页AI趋势报告大谈「美国VS中国」,这些中国公司被提及
近日,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 发布了一份名为《Tren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AI 趋势报告,报告一共340页,用大量的图表和简洁的语言详细分析了AI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圈内地震”,据了解众多硅谷大佬们已经连夜开始研读。

这份报告的发布者玛丽·米克尔是风投公司Bond的创始人兼合伙人,曾因其之前连续推出的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而被誉为“互联网女王” 。在创立Bond之前,她曾于2010年至2019年负责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的增长业务,投资了Facebook、Spotify、Ring和Block(当时是 Square)等公司。她从1995年开始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被视为互联网行业的“圣经”,其中包含了众多精准的预测——例如1996年预判互联网用户会大幅增长,2000年的时候得到验证;2004年预测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市值会在5年之内超过日本,2010年得到验证;2009年预测移动设备会超过PC,2010年得到验证;2013年预测可穿戴设备会爆发,2015年苹果手表的爆发验证了她的判断……可以说过去几次重要的科技浪潮都被她精准预判,因此,这份AI趋势报告对于行业判断与未来趋势的畅想也值得重点关注。
此次发布的《AI趋势报告》延续了米克尔一贯的宏大视野,从印刷术发明到Roomba扫地机器人应用无所不包,试图为AI时代描绘全景图,当前,AI 的扩张速度、地缘竞争、物理世界融合及劳动力变革均属前所未有。值得注意的是,米克尔在报告中几乎还专辟一章讨论了中国开源AI的崛起。
下文中,汉鼎咨询根据报告原文内容及相关解读,针对本次报告中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提炼总结(如需完整版报告可文获取)。
一、AI的变革速度“前所未有”
米克尔在报告中51次使用“前所未有(unprecedented)”一词,用以描述AI的开发、采用、投入和使用速度。

比如,ChatGPT在17个月内达到8亿用户,这个增长速度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技术。

ChatGPT还在“蚕食”搜索市场份额,其年度搜索量已经达到3650亿次,是谷歌的5.5倍。但这种史无前例的普及速度,也意味着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同样史无前例。

二、AI推理成本已经暴跌成“白菜价”
报告揭露,虽然训练顶级AI模型的成本在过去八年里飙升了2400倍,但AI推理成本却在两年内暴跌99.7%。


这种剪刀差效应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当硬件成本急速下降——英伟达2024年Blackwell GPU的单token能耗比2014年Kepler GPU降低了105000倍——那些专注于定制化场景的轻量级模型开始展现出致命的竞争优势。它们不需要OpenAI那样的巨额投入,却能在特定场景下提供“足够好”的服务。
两者结合,使得顶尖AI产品的成本自问世后迅速下跌。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好事,但这也意味着那些希望充分利用技术获取商业利益的公司,将需要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
三、印度已经成为ChatGPT应用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报告还透露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印度已经成为ChatGPT应用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如今ChatGPT最大的月活用户来自印度,占比13.5%,直接超越美国本土的8.9%。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印度同时是DeepSeek最大的市场。在DeepSeek移动应用的全球用户中,有7%来自印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每GB互联网数据的低成本能够让67%的国民上网。

研究表明,印度民众对价格的敏感度要远远超过美国用户,因此如果有哪些竞争对手能做到以低成本突围,就拥有了非常有力的突破口。
四、AI商业化变现面临挑战,中国崛起令人瞩目
尽管AI的未来光芒四射,但其商业化变现之路也面临市场竞争的极度白热化、性能飞速提升且成本低廉的开源模型的强劲冲击。
大规模多模态模型在过去两年内的发布数量激增了1150%,而同期语言模型的发布数量也增长了420%。仅在2025年5月19日那一周,谷歌、微软、Anthropic和OpenAI等行业巨头就密集发布了大量新产品和功能。开源模型正以惊人势头发展。Meta的Llama系列模型下载量在短短8个月内增长了3.4倍,到2025年4月已达到12亿次。
更关键的是,开源模型的性能正在迅速追赶甚至超越闭源模型,例如中国DeepSeek公司研发的R1模型在极具挑战性的MATH Level 5数学基准测试中取得了93%的优异成绩,已经非常接近OpenAI o3-mini模型95%的得分。
根据2017年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在发布的“大规模”AI系统数量上已与美国并驾齐驱。本土科技巨头如DeepSeek、阿里巴巴(旗下Qwen模型)和百度(旗下Ernie模型)所研发的模型性能正在快速提升,并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此外,中国在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方面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之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众对AI所带来益处的乐观程度(高达83%的受访者认为益处大于弊端)也显著高于美国(仅39%的受访者持此观点)。


五、物理世界智能化演进加速
AI的影响力正超越纯粹的数字领域,渗透并重塑物理世界,“物理智能体”正在兴起,自动驾驶汽车是这一趋势的突出代表。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其累计行驶里程在短短33个月内实现了约100倍的增长,到2025年3月已超过35亿英里。截至2025年4月,Waymo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旧金山网约车市场的份额在20个月内从零迅速攀升至27%。

这一智能化浪潮正扩展到多个行业。专注于车辆智能软件的Applied Intuition公司,目前已服务于全球18家顶级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并将其业务拓展至卡车、建筑机械和国防等多个领域。在国防科技领域,以AI驱动的自主作战系统为核心的Anduril公司,其年收入在过去两年中均实现了翻倍的强劲增长。

六、下一个“十亿用户”在哪里?
据统计,全球仍有约26亿人口,即世界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尚未接入互联网。报告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当这些潜在的新网民在未来接入互联网时,他们首次接触数字世界的体验,很可能将与以往几代网民截然不同。他们可能不再是通过传统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来探索网络,而是直接通过由AI驱动的、支持母语的、具备对话能力的、多模态的智能体界面与之互动。
AI应用的全球普及趋势为此预测提供了有力佐证。ChatGPT的移动应用程序在短短23个月内就积累了高达5.3亿的月活跃用户,其中印度(14%)、美国(9%)和印度尼西亚(6%)是其主要的用户来源国。同样,DeepSeek的移动应用也在4个月内吸引了5400万的月活跃用户,主要集中在中国(34%)和俄罗斯(9%)。
为这一趋势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持的是低成本卫星互联网技术的普及。SpaceX公司的Starlink服务表现尤为突出,其用户数量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202%的惊人增长,总用户数已超过500万,为全球特别是偏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连接能力。

七、AI对劳动力的影响:不是取代而是重新定义
针对普遍存在的“AI取代人类工作”担忧,报告提出了更细致的观察:认知自动化正在兴起,AI系统能够推理、创造和解决问题,正在改变工作方式。
报告称,AI在处理依赖大量结构化历史数据并进行规则化决策和判断的任务方面展现出核心竞争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现有工作的自动化。然而,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重大的技术进步往往在取代旧有岗位的同时,也会催生出全新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领域。未来,人类在工作中的角色可能会发生转变,更多地聚焦于AI系统的监督、指导和训练,以及与AI系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更为复杂和富有创造性的任务。


正如英伟达的CEO黄仁勋所强调的:“人们不会因为AI本身而失业,但很可能会因为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AI的竞争者而被时代所淘汰。”
八、新的地缘政治棋局:AI技术成为国家竞争核心焦点
AI技术的领先地位已然演变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焦点,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大国之间,这场竞争不仅关乎未来的经济实力,更直接关系到全球影响力的格局重塑。Meta公司的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毫不讳言地将当前的AI发展态势,特别是与中国的竞争,比作一场新的“太空竞赛”。
各国的国家战略清晰地反映了这种紧迫感。中国通全力推动包括AI在内的机器人技术、电气化和先进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则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立法措施,积极应对,力图重振本土半导体制造业,并确保关键技术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在这场高科技的博弈中,中国台湾台积电(TSMC)凭借其在全球最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80-90%的市场份额的绝对主导地位。
报告通过对比1995年和2025年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上市公司及科技公司的榜单,生动地揭示了全球科技领导权的深刻变迁:美国公司的占比得到显著提升(在总体榜单中从53%上升到83%,在科技公司榜单中从53%上升到70%),而曾经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公司则大幅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公司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登上了全球舞台,成为榜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英双语翻译版本完整版报告部分章节展现:




SD分享导航站 » 互联网女皇340页AI趋势报告大谈「美国VS中国」,这些中国公司被提及